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现代草原畜牧业发展规划
(2012-2020年)
前 言
现代草原畜牧业作为阿坝州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其发展壮大对于全州、全省乃至全国都有着重要的战略作用。现代草原畜牧业的发展能够强力带动经济发展,快速促进农牧民增收;能够有力推动生态保护,有效保障食品安全,同时,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四川省畜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全面总结、深入分析“十一五”时期阿坝州现代草原畜牧业发展成绩和未来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为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发挥产业带动作用,特制定《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现代草原畜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规划总投资36亿元,预期年产值达60亿元。
第一章阿坝州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节现代草原畜牧业发展基础
“十一五”以来,全州畜牧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和州委农村工作会议、全州畜牧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立足州情,创新发展思路,紧扣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产业增值的主题,以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品牌创新为动力,扎实开展现代草原畜牧业建设,取得了突破性、阶段性显著成效,产业发展成绩斐然。
一、草原生态建设提速,生态环境不断好转
“十一五”期间,全州狠抓草原生态及优良种草建设,积极进行“退牧还草、草场补播、示范基地”工程建设,深入落实草畜平衡和草原保护制度,草地植被加快恢复,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局部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草原生态加速恶化势头得到缓解。当前,以红原国家牧草种子基地为依托,阿坝州建立了商品草生产和牧户种草相结合的牧草良繁生产体系。截止“十一五”末,全州累计围栏封育草场3040万亩、补播草种625万亩,种植优良牧草32.3万亩,生态修复草场1000万亩,开展草原鼠虫害综合治理2830万亩次。
二、畜种结构逐步优化,生产总量稳步增长
近年来,阿坝州依托重点项目建设,兼顾长远发展和短期效益,大力优化畜种结构,提出以发展牦牛、藏系绵羊为重点,进一步调整优化畜种结构,实现生产总量稳步增长。截止2011年底,全州实现牛、羊分别出栏55.64万头、44.38万只,较去年分别增长5.08%、6.55%;肉类总产量达10.74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7.15%,牛肉和羊肉占肉类总产量比重分别达到56.45%和10.2%,畜牧业生产逐渐向优势区域集中,畜种结构逐步优化,生产总量增长趋势明显。
三、养殖方式不断改进,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在畜牧养殖方面,阿坝州积极推行适度规模养殖,加大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截至2011年阿坝州已建成适度养殖小区2355个,备案标准化养殖小区52个,逐步推广舍饲、半舍饲养殖模式,改变了农牧民原有靠天养畜的方式。通过暖棚、卧圈、草棚、巷道圈、围栏、人工种草、冬季补饲等现代养殖方法,一方面减轻了草场的压力,另一方面缩短了牛、羊出栏时间,增加了奶产量,有效提高了养牛、羊经济效益。
四、畜种改良扎实推进,品种保护有序进行
“十一五”期间,阿坝州畜种良繁体系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州、县、乡、村四级改良体系建设有了明显改善,取得显著成效。牦牛改良方面,阿坝州先后引进了荷斯坦、西门塔尔、秦川牛、娟姗牛及西杂黄公牛等良种牛改良牦牛,有效提高了牦牛个体生产性能,出肉率和产奶量大幅增加,极大的提高了牦牛养殖的经济效益。绵羊改良方面,实施藏系绵羊、阿坝贾洛羊等地方优良品种的选育工作,开展绵羊杂交改良、冻精改良等工作,加快了牧区优质肉羊优良品种的引进和杂交改良。截至目前,阿坝州累计开设牦黄牛改良点190个,牦牛改良实配7.61万头,黄牛改良实配6.82万头,绵羊改良实配8.1万只,山羊改良实配6.46万只,牛、羊改良提高了4个百分点。
在畜种改良的同时,阿坝州着力保护优良畜种资源,在红原县的龙日、邛溪和麦洼建立了麦洼牦牛原种场和种畜场,进行牦牛的本品种选育和提纯扶壮工作;在若尔盖及阿坝县,陆续建立起以辖曼种羊场、贾洛绵羊保种选育基地为主的藏系绵羊保种基地,全面推进畜牧品种资源保护。
五、产业发展进程加快,龙头带动效果初显
近年来,阿坝州积极推进畜牧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有效推动产业升级发展。截至2011年底,全州畜牧业产值达23.7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9%;各类牲畜出栏达140.54万头(只),比去年同期增长6.35%;肉类总产量达10.74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7.15%,奶产量达11.27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4.29%。畜牧业在阿坝州农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同时,阿坝州委、州政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引进、培育、扶持畜牧加工龙头企业开发产品,拓展市场,提高产品附加值。目前,全州有畜产品加工企业47家,2011年加工产值达2.8亿元;以新希望集团牦牛产业有限公司为主的规模牦牛产业加工企业9家,其中5家加工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2000万元。龙头及规模化企业在促进全州产业发展、带动牧民增收、维护市场稳定等方面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六、安全体系持续健全,产品品质大幅提高
“十一五”期间,阿坝州切实开展动物防疫工作,全面实行了屠宰检疫和产地检疫工作,动物防疫监督检查贯穿生产、屠宰、加工、运输、市场等各个环节,加强了畜牧行政执法和对兽药、饲料、种畜禽的管理,严格执行许可证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了以疫病预防诊断、疫情测报、疫苗冷链、检疫监测、兽药饲料监测为基础的疫病防治体系。通过这些措施,有效提高了畜产品的质量安全,大大提升了畜产品的产品品质。截至2011年,全年免疫各类畜禽924.19万头(只、羽)次,免疫密度和质量均达到农业部规定标准;畜禽圈舍消毒灭源面达100%,畜禽驱虫密度达75%以上;全年未发生重大动物疫病疫情。
七、定居工程全面实施,民生改善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阿坝州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全面启动,通过高半山“四改两建调结构”、扶贫开发和“三百”示范工程,建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功能配套的特色魅力乡镇、精品旅游村寨和幸福美丽家园。截至2011年,阿坝州竣工定居民房26296户、村民活动中心274个、文体广场255个,建设精品示范新村19个,12.76万牧民喜住新房,有效解决5775户城乡居民住房困难,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成效明显。
第二节现代草原畜牧业发展优势
阿坝州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有的气候条件,无污染的生态环境和不可替代的牦牛、藏系绵羊等畜牧资源,给阿坝州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拥有着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绿色畜产品生产基地的巨大潜能和核心竞争力。
一、生态作用凸显,政策支持空前
阿坝州位于四川、甘肃、青海三省结合部的中国川西北大草原,为中国五大草原之一,阿坝州草原地处长江、黄河上游众多支流源头,是“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其特殊的地理生态环境直接影响到我国中西部地区和长江、黄河流域的生态平衡,在全国、全省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战略地位。为突出其生态重要地位与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国务院及省、州政府相继发布《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实施办法》,强化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力度;国务院[2011]17号文件及省政府[2012]3号文件明确提出发展牧区现代草原畜牧业的具体要求,推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草原畜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除此之外,国家西部大开发、各省市对阿坝州的对口支援等政策,也为阿坝州加快现代草原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强有力的支持。
二、自然条件优越,畜牧资源独特
阿坝州具有发展现代草原畜牧业的良好自然条件,草原面积广阔,牧草品种丰富,现有6782.85万亩草地,其中可利用草原5784万亩,天然草地饲用植物有131科、573属、1208种,可食鲜草产量265.5公斤/亩,理论载畜量857.6万个羊单位。阿坝州畜牧业发展历史悠久,牦牛、藏绵羊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培育,已经成为适应高寒生态环境条件、耐粗饲的地方优良畜种,特别是麦洼牦牛、藏系绵羊作为阿坝州特有的畜种,其独特的品质和良好的功用,获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若尔盖县藏系绵羊更是获得了国家有机认证和地理标志认证。
三、产业基础良好,开发潜力巨大
阿坝州依托区位优良的“中国川西北大草原”地理优势,畜牧产业发展历史悠久,基础雄厚。截至2011年底,牦牛存栏180多万头,藏系绵羊120多万只,各类牲畜出栏达140.54万头(只),在全州畜牧业产值中的比重达到64.4%;肉、奶产量分别达6.09万吨和9.57万吨;畜牧业在人均纯收入中的贡献超过40%以上。以优良草场资源为基础,通过牧草产业的发展和畜种改良的推进,未来阿坝州畜牧业供给能力将进一步提升,预计2020年,全州年产奶量达到30万吨,出肉量达到11.7万吨,将为畜牧业的深加工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
四、品质独一无二,市场前景广阔
阿坝州广大的牧区无工业污染,空气、水质、土壤洁净,在良好的自然环境下,畜产品品质优良;同时,受益于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阿坝州畜产品不论口感、安全性还是营养价值都是独一无二的,阿坝州畜产品可以说是天然的有机食品。在国际市场,发达国家有机食品的市场份额为2-5%,其价格比普通产品高2-10倍,而目前国内有机食品的市场份额只有0.2%。据专家预测,我国有机食品在未来10年内有望达到4-5%甚至更高,可见阿坝州畜牧产品潜在市场巨大,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五、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日臻完善
阿坝州地处川、甘、青三省交界处,是青藏高原过渡到成都平原的天然阶梯,是大西南通往大西北的“天然桥梁”,是连接祖国西部综合交通的重要枢纽,良好的区位优势为阿坝州发展现代草原畜牧业奠定了的基础。此外,未来10年内,随着“六纵六横”干线公路网、红原机场、兰成铁路等重点交通工程的完成,阿坝州交通条件将更加完善,州内外物资输送将更加方便快捷,尤其是松潘地区将成为集铁路、公路、航空于一体的交通节点,为现代草原畜牧业的发展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
第三节现代草原畜牧业发展制约因素
尽管阿坝州现代草原畜牧业发展优势明显、核心竞争力突出,但仍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从整体情况来看,阿坝州草原生态保护比较脆弱,草原生态建设水平相对不高,畜牧产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生产方式比较原始,传统养殖方式依旧占主导地位,畜牧产品价值没有完全体现,产品加工体系尚未建成,这些不利因素制约着阿坝州现代草原畜牧业的发展,也是未来我们需要重点解决和克服的问题。
一、草原功能退化,畜牧超载严重
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自然、人为因素的影响,阿坝州草原生态遭到破坏,草原退化、沙化、荒漠化现象严重,草原生态系统功能下降,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据统计,全州“两化三害”草地总面积达3010多万亩,占可利用草原的51.9%,草原植被覆盖率由70年代的95%下降到现在的75%,草原功能退化严重。在草地利用方面,随着人口和牲畜的不断增长,依赖传统畜牧养殖为主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人、草、蓄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超载过牧严重。目前,草地超载率高达50%以上,掠夺式草原资源利用,使草原植被遭到毁灭性破坏的同时,生态环境遭到进一步恶化。
二、基础设施落后,生产方式原始
“十一五”期间,阿坝州大力推进了牧民定居点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牧区生产点建设滞后,基础设施普遍不完善,水、电、通讯、牧道、暖棚、生产点用房等设施相对落后,“靠天养畜、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未得到彻底改变,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依然占主导地位,导致综合生产能力滞后,畜牧产品质量不能保证,与阿坝州发展现代草原畜牧业的重要任务不相适应,加强牧区牧民生产点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传统生产方式的任务十分紧迫。
三、龙头企业缺乏,规模效应不强
由于阿坝州地处川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畜产品生产基地及配套建设滞后,市场体系不尽完善,导致畜产品加工优势减弱,发展后劲不足,规模效应没有形成,产业发展缺乏大型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全州加工企业销售收入超过2000万的仅有5家,影响范围有限,与全省、全国行业龙头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龙头企业的缺乏,致使畜牧产业精深加工不发达,缺乏精品名牌,市场竞争力弱,产业化进程缓慢,无法对产业发展起带动和调控作用,难以实现畜牧产业跨越式发展。
四、链条延伸不足,附加价值不高
虽然阿坝州的畜牧业生产基础雄厚,产值较大,但主要集中在以牦牛、藏系绵羊等畜产品的粗加工上。以屠宰、粗加工为主的企业,普遍存在企业规模小,条件差,产品精、深加工能力缺乏,没有充分利用畜牧产品副产物扩大产品体系,延伸产业链条,导致牦牛、藏系绵羊的皮、毛、骨、血等副产物利用率极低,产品附加价值不高,畜牧综合价值无法真正体现。
五、配套支撑不够,产业化程度低
阿坝州牧区市场经济观念和品牌意识刚刚建立,信息化水平不高,现代物流体系还未健全,加之缺少规模大、设施设备完善的畜产品或活畜交易市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草原畜牧业的发展。由于相关配套支撑不够,阿坝州现代草原畜牧业的发展产业化程度较低,基本处于分散经营的状态,没有形成产前、产中、产后一体的完整产业系统,更没有形成饲料-养殖-加工、产供销、牧工商、牧科教相结合的一条龙经营体制,这样的发展现状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现代草原畜牧业的发展效益偏低。
第二章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牧区生产、生态、生活有机结合,坚持生态优先”的方针政策,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科学利用草原资源为基础,以加快传统养殖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核心,以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为重点,构建现代草原畜牧产业体系。重点突出草原增绿、牧民增收、企业增效、产业增值,着力实施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品牌创新,努力加大草原生态保护力度,提高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切实抓好草原生态安全、保障动物卫生安全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三大工程,实现阿坝从畜牧资源大州向畜牧经济强州跨越,推动现代草原畜牧业成为阿坝州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建设生态良好、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富裕文明的现代新型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节基本原则
一、坚持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相结合
牢固树立生态建设在牧区发展中的优先地位,谨记建设祖国长江、黄河上游草地生态保护屏障的重要性,坚持“增草减牧、肥畜增收”的发展理念,深入落实草原保护政策措施,加大草原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力度,建立草原生态保护长效机制,加快解决超载过牧、草场退化、草畜矛盾等突出问题。坚持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结合的牧区工作方针,在加强草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同时,推广草畜循环经济模式,转变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大力培育、发展现代特色畜牧产业,实现生产与生态的良性循环,促进牧区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坚持产业转型与牧民增收相结合
优化重组畜牧产业生产要素,坚持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现代牧区“健康养殖”模式,着力推广“企业+专业合作社+牧民”现代化生产经营模式,致力于改变牧民在产业链中的弱势地位,完善畜牧产业各环节不同利益主体的联结方式,建立“平等参与、合作互助、风险共担、多方共赢”的发展机制,保障畜牧产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牧民持续稳定增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意义的基础。
三、坚持布局优化与产业集群相结合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明确现代草原畜牧业发展重点,增强松潘畜牧产品加工园区对产业发展的集聚和带动作用,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辐射、带动功能,以优势产业链为纽带,加强市场细分、促进同业集聚、推进产业协作,提高产业发展经济效益,打造特色鲜明的区域产业品牌。
四、坚持龙头带动与品牌建设相结合
坚持用现代化、科技化的理念发展畜牧业,通过外引内联、扶优扶强等方式,依托优势资源,立足区域特色,对接空间布局,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规模效应和拉动作用的畜牧产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主力军作用,促进产业集聚,延伸产业链条,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快速转变。加快“川藏高原”品牌在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的推广和应用,实施龙头企业“川藏高原”品牌的重点培育与政策扶持,增强市场竞争力,辐射带动其它企业发展,扩大品牌影响力与知名度。
第三节产业发展重点
在实施“草原增绿”的基础上,从阿坝州实际出发,紧紧围绕发展“绿色、有机畜牧产品”、“打造特色川藏产业”,大力推进现代草原畜牧业发展,着力实施“三一六”发展重点,即努力发展“三大产业体系”、建设“一个知名园区”、打造“六大特色产品”。
三大产业体系——牧草、牦牛、藏系绵羊。依托阿坝州优势资源,确立“牧草、牦牛、藏系绵羊”三大主体优势产业,坚持“生态、生产、生活”相结合的原则,加快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建立规范的牦牛、藏系绵羊健康养殖体系,加快形成“牧草——养殖——交易——屠宰——初加工——深加工——物流——品牌——营销”的现代化产业链条,以“牧草、牦牛、藏系绵羊”为核心,打造三大产业集群,构建现代新型草原畜牧产业体系。
一个知名园区——松潘畜产品加工园区。明确以松潘县为主体,建设阿坝州畜产品加工聚集区的发展思路。高起点进行园区总体规划,高标准进行园区基础建设,高质量抓好园区生态环境,高效能实施园区组织管理,坚持实施“五个一流”战略举措,即“构建一流服务平台,创建一流招商载体,培育一流产业集群,争创一流畜牧品牌,打造一流特色园区”,围绕“立足周边市场、辐射区外市场、争取国际市场”的发展思想,加快松潘加工园区工业化建设进程,打造国内外知名畜产品加工园区。
六大特色产品——乳制品、肉制品、皮毛制品、骨血制品、生化制品、副产物制品。紧紧围绕“川藏高原”品牌建设,重点发展“乳制品、肉制品、皮毛制品、骨血制品、生化制品、副产物制品”六大特色产品。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依托区域优势资源,对接畜产品加工园区规划,培育扶持龙头企业,由周边小市场向国内、国际大市场拓展,走现代化、精品化、品牌化、高端化道路,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与占有率,打造现代草原畜牧“拳头”产品。
第四节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
转变畜牧业完全依赖“草原”的传统生产方式,坚持区域化布局、产业化带动,大力发展现代健康养殖模式和实现畜产品加工集群,优化畜牧业生产结构,初步形成生态、特色、优质、安全、品牌、高端、知名的现代草原畜牧业生产体系,促进畜牧业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率先建成川西北现代畜牧经济强州,建成国家级牦牛、藏绵羊及牧草保障基地,建成长江、黄河上游草地生态屏障。
根据省委省政府及州委州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要求,阿坝州2012-2020年现代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规划可实行“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至2015年,草畜平衡有效提高,草原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生态资源得到合理利用。通过资源整合、产业优化、园区建设、招商引资等方式,初步实现产业升级。全州天然草原改良面积达到25%以上,发展人工草地280万亩,草地植被覆盖度达到85%以上;畜牧业年产值33亿元以上,牧民人均收入(畜牧业部分)达到2700元以上。
第二步:至2018年,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草畜平衡初步实现,现代健康养殖模式得到全面推广,以畜产品精深加工为核心的现代畜牧产业链条基本形成。“川藏高原”品牌知名度稳步提高,品牌管理体系初步形成,产品品牌的高端价值得到体现。全州畜牧业年产值达45亿元,牧民人均收入(畜牧业部分)达到5000元以上。
第三步:至2020年,全州有效建立草原生态补偿长效机制,草地植被盖度达到90%,人工草地比例达到10%以上,全面实现草畜平衡,牧区生态和牧业生产协调发展、良性循环。现代草原畜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以生态畜牧业为基础、以现代健康养殖模式为支撑、以松潘畜产品加工园区为载体,品牌、物流、市场、营销等产业配套完整的现代草原畜牧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成为现代草原畜牧产业发展的示范性区域。全州畜牧业年产值达60亿元,牧民人均收入(畜牧业部分)达到8000元以上。
二、具体目标
(一)生态指标
——生态畜牧业规范化基地建设。至2015年,建成草原生态规范化基地5个,2020年达到31个。
——草地建设及治理。至2015年,实现人工草场建设150万亩、改良草地1350万亩、退化草地治理1000万亩、沙化草地治理30万亩、鼠虫害综合防治500万亩的目标。到2020年,人工草场建设达到400万亩、改良草地3000万亩、退化草地治理2900万亩、沙化草地治理110万亩、鼠虫害综合防治1500万亩的目标。
——优良牧草原种培育及扩繁基地。至2015年,建成优良牧草原种培育基地500亩,种子扩繁基地2万亩的规模。2020年实现优良牧草原种培育基地建设1500亩,各类优良优良种子扩繁基地达到10万亩的目标。
——草地植被盖度及草原过载率。2015年,争取全州实现草地植被盖度达到80%,超载率降低40%的目标。至2020年,实现草地植被盖度达到90%以上,超载率降低至20%以下的目标,基本建成人、草、蓄和谐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
(二)产业指标
——畜牧养殖。2015年,实现全州牦牛存栏规模180万头、出栏60万头,藏系绵羊存栏90万只、出栏40万只的目标。2020年,达到牦牛存栏规模170万头、出栏80万头,藏系绵羊存栏90万只、出栏50万只的目标,“增草减畜、草畜平衡”的战略方针稳步推进。
——畜产品加工。2015年,全州特色奶产量达14万吨,肉产量达8.5万吨,畜牧产品精深加工产值实现5亿元。2020年,实现特色奶源30万吨,肉产量达11.7万吨的产量规模,畜产品精深加工产值达到35亿元的产业目标。
(三)民生指标
——牧民人均收入(畜牧业部分)。2015年,实现牧民人均收入2700元;2020年,实现牧民人均收入8000元,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畜牧暖棚建设。2015年,完成牧民畜牧暖棚建设3.3万户。至2020年,牧民畜牧暖棚建设达到4.5万户。
(四)品牌建设指标
建立以“川藏高原”品牌为主体,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区域品牌、国内外知名品牌为一体的品牌体系。
——注册商标。2015年,注册商标5个。2020年,注册商标8个。
——四川省著名商标。2015年,实现全省著名商标数3个;2020年,实现全省著名商标数8个。
——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15,国家地理标志产品5个;2020年,实现国家地理标志产品13个。
——中国驰名商标。2015年,实现中国驰名商标1个;2020年,争取实现中国驰名商标8个。
——国际商标注册。2015年,注册国际商标1个;2020年,实现注册国际商标数8个。
具体规划指标见下表:
表1阿坝州现代草原畜牧业发展目标一览表(2012-2020)
畜牧产业指标 规划 | 规划指标内容 | 单位 | 2015年 | 2020年 |
总体指标 | 畜牧业产值 | 亿元 | 33 | 60 |
生态指标 | 生态畜牧业规范化基地 | 个 | 5 | 31 |
? | 天然草地产草量 | 公斤/亩 | 300 | 350 |
? | 优良牧草原种培育基地 | 亩 | 500 | 1500 |
? | 人工草场建设 | 万亩 | 150 | 400 |
? | 改良草地 | 万亩 | 1350 | 3000 |
? | 退化草地治理 | 万亩 | 1000 | 2900 |
? | 沙化草地治理 | 万亩 | 30 | 110 |
? | 鼠虫害综合防治 | 万亩 | 500 | 1500 |
? | 草地植被盖度 | % | 80 | 90 |
? | 种子扩繁基地 | 来源:农村经济发展科 时间:2015-05-19 下一篇:阿坝州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建设方案(2015-2020年) 热点排行
bet.365最快线路检测中心版权所有 bet.365最快线路检测中心主办(蜀ICP备:11006019号) 本网内容举报:0837-2823465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经济信息中心承办 电话:0837-2822758 技术支持:成都市经济信息中心 网站标识码:5132000001    川公网安备 51322902000118号    |